好好告別,才能讓悲傷翻篇|Citta-閱讀心得

好好告別,才能讓悲傷翻篇|Citta-閱讀心得

泰國高僧阿姜查曾說:「如果我們沒有智慧,所有圍繞於我們四周的事物,都將成為苦的根源。」。

因此,我們應該反過來看自己,為什麼我們會出生?這輩子我們又能帶走什麼呢?

一切事物皆是無常。

無常的意思是「變遷」,我們在無常的身上起了執著,才有了苦。如果我們想要知道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目的,就必須往「生與死的縫隙間」看去。

倘若我們願意靜下心來思考,將會發現,活著的人,沒有人可擁有失落的豁免權。

失落是生命的必經過程。

前陣子剛迎來我母親的忌日,我不由得想起了這麼一句話:「你媽媽都離開十二年了,為什麼直到現在還沉浸在悲傷呢?」

是呀,究竟是為什麼呢?

失去摯愛的親人,是人生中最無以名狀的失落,那種深入肺腑的的悲傷,並不是時間可以衡量的情緒。

我經常想,如果那個時候,我們能好好道愛跟告別就好了。

📌該是談論死亡的時候了

死亡,由古至今都是一個禁忌,然而,我們活著的每一天,無一不是向死亡更靠近。

我們用「走了」或「失去」隱晦的說法,取代了死亡,即便到了人生的盡頭,許多人還是會稱之為「輸給病魔」,而非單純說是死去。

有些人期待應允的天堂,有些人感受到將於所愛之人天人永隔的悲傷。

唯有正視死亡的真相,我們才能避免將人關進「孤單又秘密的牢籠」。

重拾那些關於疾病與死亡的語言,是在找回一種與生命真實相處的能力。

在肯定活著的同時,我們也可以練習不再否認死亡的存在,學著將那些難以承受的恐懼,慢慢地說出來。

📌我們之間不再有傷口

在抵達生命盡頭前,我們都想多一點滿足,少一點後悔。

你有好好達成自己的期望嗎?你在評判自己時,是否跟你評判他人時同樣寬厚?

有誰是你想感謝的嗎?又或者你最想得到誰的原諒?

傳承,是我們身後遺留在世上的事物,無論好與壞,它可能是我們一生中與人互動時,給予的協助或無心的傷害。

當我們即將離開世界時,那些沒說出口的感謝與遺憾,終將成為留給活著的人最深的念想。

因此,在我們還能說、還能選擇、還能靠近彼此的時候,不如去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,練習感謝、練習原諒,也練習放下責備與執著。

🌈結論與感想

你願意談論死亡嗎?

漫長人生的智慧這麼說:「我們都無法永生不死,每天都會帶我們更接近最後一天。」。

仔細省視人生,你會發現,結局根本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。

是呀,這世間事不存在標準答案,有的結果比較完美,有的就就沒那麼圓滿,但重點或許不在於正確與否,而在於幸福的比重。

有些人在經歷失落之苦後,經常會這麼感嘆:「人活著根本就沒有意義。」。

但生命並非只是苦與不苦,有意義或無意義的思辯。

我們都會死,我們都害怕死亡,死亡或許是晦暗的,但我們在人生的倒數計時裡,能好好地道別說出:「謝謝你,我何其有幸能成為你的家人」,何嘗不是一種無憾?

💟感謝時報出版的好書《看穿生死,好好告別》,當我們能夠開口談論死亡,分享恐懼與遺憾時,也就讓愛有了流動的出口,願這本書能撫慰還在經歷失落的你。

#看穿生死好好告別

時報出版|商業人文線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